2024年初秋,我懷揣一腔熱血和對鄉村工作的無限憧憬,來到太行山腳下的河北省邯鄲市涉縣河南店鎮石崗村。
王嘉新(左)向村里老人普及法律知識。(石崗村村委會供圖)
初到石崗村,我就遇到了一個大難題——“語言關”。村委會里,村民們絡繹不絕地來尋求幫助:有人想了解醫保政策,有人想解決鄰里糾紛,還有人想辦證明卻搞不清流程……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滿口濃重的鄉音,聽得我一臉茫然。村黨支部書記李曉政看到我尷尬的樣子,走過來拍了拍我的肩膀:“小王,咱們這兒‘夜個’是昨天,‘不沾弦’是不行,得空我教你。”這句夾雜方言的開場白,正式開啟了我的“鄉音特訓”。
李書記把方言教學融入了日常工作,帶著我在村里邊走訪邊講解:“小王你看,‘上都下都’就是上面下面,‘得勁兒’就是舒服,‘可不賴’就是好。”他還使用場景教學法,調解糾紛時教我將心比心的勸解話術,核算補貼時教我“恁家幾口人”等數字表達。當我第一次用“吃晌午飯沒”問候獨居老人時,郝奶奶驚喜地拉著我的手:“這孩兒會說咱自家話了!”臘月走訪重點戶時,我指著廚房里的灶臺開口:“嬸兒,恁家的‘饸絡’可不賴。”一旁的村書記欣慰地說:“你能直接和鄉親們掏心窩子,不用我當翻譯了。”
我的首場“實戰教學”在郝彥花老人家展開。郝奶奶年紀大了,還有點殘疾,老伴和女兒都在外打工,生活比較困難。她聽說醫保政策有變化,心里著急,怕沒錢繳,也怕錯過時間。面對她的擔憂,李書記示范如何用“接地氣”的話解釋政策:“政府給您兜著九成,剩下這點零頭就像趕集少買斤豆腐。錯過繳費好比秋收忘帶鐮,我們就是來送鐮的。您把您和老伴、閨女的基本信息告訴村委會,我們給您代繳,您不用擔心。”看著老人眉頭舒展,我真正明白了“政策語言生活化”的意義。
再次入戶走訪時,面對李大伯“醫保政策像天書”的抱怨,我耐心細致地講解城鄉居民醫保待遇政策,一筆一筆給他們算經濟賬。李大伯瞇著眼聽完,一拍大腿:“早這么說,俺早交了!”面對村里的“數字鴻溝”,我還開設了“銀齡課堂”,教老人們用智能手機。霍奶奶顫著手點開視頻通話,屏幕那頭傳來孫子的笑聲時,她眼眶泛紅:“小王,這魔法盒子比戲文里的廟還靈!”
入秋后,山風燥烈,防火成了頭等大事。我扛起喇叭巡山,把防火標語編成快板:“秸稈莫亂燒,青山綠水寶;火苗若亂竄,金山銀山倒!”村民們笑著打趣:“小王比說書人嘴皮子還利索。”李書記也笑著搭腔:“這可是咱村新出的‘方言播音員’。”山風捎來野花香,我知道自己終于通過了“方言八級考試”。
守護安全是底線,點燃希望是使命。村里百畝蔬菜大棚和蟹塘迎來豐收季,我又化身代言人,寫文章、拍視頻,把高品質蔬菜和青殼白肚的螃蟹賣出好價。鄉親們打趣:“咱村的蟹將軍,得封你當‘先鋒官’!”元宵節前,我組織村民排練節目,白天是鑼鼓教練,夜里是文案策劃,把反詐宣傳編成三句半:“網絡交友要警惕,天上不掉大餡餅!”匯演當晚,燈籠映紅了笑臉,村口戲臺成了“幸福發射站”。
我還向李書記提議:村里的空巢老人越來越多,想組建石崗村大學生志愿服務隊,定期探訪和陪伴老人。李書記當即表示贊同:“和我的考慮不謀而合,我們今天就著手落實這項工作。”
在這片土地上,我不再是一個陌生的“外來者”,而是村民們信任的“小王”。在每一次方言對話中積蓄向上力量,青春正如節節拔高的竹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