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中特別提出了“兩個持續、四個著力”。“兩個持續”就是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四個著力”就是著力壯大縣域富民產業、著力推進鄉村建設、著力健全鄉村治理體系、著力健全要素保障和優化配置體制機制。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既有緊迫的當前任務,也有長遠的戰略要求,要把它放在國家現代化的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背景下來加以深刻認識。
不能把鄉村振興局限于鄉村的建設
我國發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受制于人均資源不足,底子薄,歷史欠賬多等原因,“三農”仍然是一個薄弱環節。與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進程相比,農業現代化明顯滯后,縮小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難度不小。這正是黨中央強調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一個重要原因。
把鄉村振興僅僅局限為是鄉村的建設,這是不對的。把鄉村建設得更好,讓農民生活得更好,這當然是鄉村振興的應有之義。但是不能把努力僅僅停留在這些方面,還必須認識到鄉村具有和城市不一樣的功能,而這種不一樣的功能不僅是鄉村自己所需要的,而且是城市發展乃至整個國家現代化建設都不可或缺的。鄉村的三大功能,主要包括保障農產品供給和糧食安全,保護生態安全,傳承發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應避免把城市的規劃、城市的建筑、城市的生活方式,簡單地移植到農村,而應該著眼城市和鄉村有不同的功能,著眼于怎么讓各自功能得到更好發揮。如果把鄉村的功能丟失了,那么對國家對民族的現代化都會帶來危害。
建設農業強國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我們現在所處的環境和過去有很大的變化,對我們14億人的國家來說,這條航船在大海中航行,農業是最重要的壓艙石。
這幾年糧食產量年年在提高,但是每年需要進口的糧食還是很多。黨中央始終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問題,強調依靠自己保口糧,集中國內資源保重點,做到谷物基本增強,口糧絕對安全,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糧食安全,是食物保障安全,不只是口糧安全。農產品的供給、食物保障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有兩個,一是總量不足,二是結構問題,雖然口糧充裕,但飼料、油料、糖料有明顯缺口。要用長牙齒的保護措施來落實耕地的紅線保護,并寄希望于不斷的科技進步。
中國式的農業強國前景是什么樣的?我認為,應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是依靠自己力量端好飯碗,第二是依托雙層經營體制發展農業,第三是發展生態低碳農業,第四是賡續農耕文明,第五是扎實推進共同富裕。
人口城鎮化問題上要有足夠的歷史耐心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一個長期過程,農民在城里沒有徹底扎根之前,不要急著斷了他們在農村的后路,讓農民在城鄉之間可進可退,這是中國城鎮化道路的特色,也是我們應對風險挑戰的回旋余地和特殊優勢。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人口城鎮化問題上,我們要有足夠的歷史耐心。世界各國解決這個問題都用了相當長的時間。但是,無論農民是在城市還是在城鎮在農村,該提供的公共服務都要切實提供,該保障的權利都要切實保障。
城鎮化的路徑,必須以縣域為切入口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大多數農民更愿意在家跟前“一步遠”就能就業,又能照顧家。這就需要把產業留在縣里面,要有長遠意識,努力創造條件,讓產業到縣里去發展。
鄉村產業必須以農為本
鄉村產業的發展,有一個最根本的東西必須把握住,就是必須以農為本,完全脫離農業來搞鄉村產業,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長久不了。
我看,鄉村產業有四種。
第一種叫延伸式的發展,產業鏈向鄉村延長,通過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擴大農民的就業。這種產業必須要有相當的規模,單靠一個村莊可能是不夠,可以通過幾個鄉鎮甚至幾個縣來解決規模問題。
第二種叫嵌入式的發展,就是從外部嵌入。農業是個很傳統的產業,把最先進的當代科學技術運用到農產品生產,科技嵌入到傳統領域,生產效率就會有極大的提高。
第三種是替代性產業,主要是農業社會化服務,少數人用現代技術裝備來服務農業生產,替代了大多數優質勞動力,勞動效率極大提高了。目前,全國整體上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面積大約在五、六億畝地。
第四種是溢出式產業,特別是發展鄉村旅游。但是,鄉村要建成和美宜居鄉村才有內在吸引力,有些村莊從村頭走到村尾,沒有一戶本村農民,農民的房子都租給了城里來的經營者。還有的村莊為吸引游客,就把它變成一個大大的游樂場,或者建了一堆仿古建筑,效果都不大好。只有打造“活著的村莊”,具有農村質樸的生活氣息,才是旅游者想來體驗要來感受的東西。
陳錫文(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農業與農村委員會主任委員)
本報記者 周靜文 整理